高级搜索
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政榜样

寸心衡得失

发布时间:18-07-09 09:58:00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8年6月3日,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先生将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已至耄耋之年,她将一生奉献给了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又将财产全数捐赠,其中得失,如何衡量?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叶嘉莹历经家庭变故、几番颠沛,一心回国执教,传承古典诗词。“一世多艰,寸心如水”,纵使生活艰难,也始终秉持着无私忘我的情怀,正是因为她懂得只以“寸心”作为衡量得失的标准。

“寸心”衡“得失”,意味着自己不会将欲望所向当成内心所求,不会为贪欲操纵而一味追逐名利权色。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就是因为有些党员干部忘记了衡量“得失”的正确标准,把“微利”和“五色”的获取当作“得”,把清廉无私当作“失”。

翻开违纪违法干部《忏悔录》,有些干部反省自己“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有些干部坦诚剖析“私欲极度膨胀”“追求刺激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那些迷失的干部不是没有能力认识自己,而是在前行的道路上忘记了以“寸心”衡“得失”,忘记了心不过寸余,装不下太多的物质欲望。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放弃了在他人看来前途无量、回报丰厚的海外科研平台,历尽艰辛回到祖国,为我国多项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多领域科技应用的新局面。中国科学院原机关党委书记郭曰方坚定地说:“我们三四十年代出去,就是为了回来。”他们用行动践行了振聋发聩的誓言,以民族振兴为己任,肩负起了科技强国的历史使命。

相比之下,有些领导干部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出境外、办理境内外双重身份……如果他们还能记得以“寸心”衡“得失”,时常反问内心“这样的‘得到’是否能安心享用”,或许不至于滑入违纪违法的深渊。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说:“有困难,有坎坷,你要奋发图强才行,不能过安逸的生活,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凭借这样的信念,袁隆平以88岁高龄再创奇迹,在我国的盐碱地和迪拜的沙漠中研发出了可推广种植的水稻。从在大城市里长大到终日蹲在田间地头跟水稻打交道,从白净的“书生”到黝黑精瘦的“农民”,这是得,还是失?袁隆平说:“名利对我没什么用处,能下田就是最好的。”在这位老人的心中,“能下田”就是“得”,失名利不叫“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寸心”知“得失”,故而写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身为党员干部,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正包含在“寸心”之中,放纵欲望而贪污腐败,看似得到名利,实则愧对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方寸之间,扪心自问,何谓真“得”,何谓真“失”?答案其实就在心中。

养成以“寸心”衡“得失”的习惯,对我们党员干部开展工作、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大有裨益。





宜春市纪检监察网站